当前位置:首页 >观红墙金瓦,赏明清皇宫之十二:外朝东路文华殿(修订版)

观红墙金瓦,赏明清皇宫之十二:外朝东路文华殿(修订版)

  • 2024-11-04 09:00:11

鄙人2021版故宫套贴,连载的《观红墙金瓦,赏明清皇宫》十七弹,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。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,指出一些谬误。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,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,充实了一些内容,校勘了笔误,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。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,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。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、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,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,不敢说“以飨读者”,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。谢谢。

明清皇宫从午门往北算是外朝,包括前三殿;乾清门以北算是内廷,包括中路的后三宫和东西六宫。这叫做前朝后寝。外朝除了中路的前三殿,还有东西两路建筑,都有各自的功能和历史。

从太和门广场东侧庑廊中间的协和门出去,这里就是外朝东路。出协和门一直往东走可以到达东华门,这条路南面有一大片建筑,那是内阁大库,现在是紫禁城协会办公的地方。那块牌子看上去是启功先生的字,非常有特点。

这一片建筑也是明代所建。清代这里是内阁的文案库房。里面有各种档案、文书等等,那些有红字批阅的叫做红本,有一个单门儿的红本库。清初顺治、康熙、乾隆时期的很多文档都是满文的。这里也有清朝密藏的明代文书,包括明代皇帝的起居注,都收在实录库里。满清入关后,按照实录库里的明代文档,再加上清朝官方观点,编了中国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,就是《明史》。满人胸无法纪,所有律、制大部分借助明制,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些明朝档案。中国历史上都是后朝给前朝写史,内阁大库里保存的清朝档案很全,民国本打算编出一部不差于《明史》的《清史》。北洋政府组织人马编了一套《清史稿》,因为比较仓促,只完成了初稿,并未成书。新中国2004年重新组织人马编写《清史》,包括了海峡对岸那些研究清史的专家。

明代的档案库是在宫外皇城内南池子大街南口的皇史宬,不是永乐年间的,而是建于嘉靖时期。清代那里叫做表章库。

从紫禁城学会大门进去,内阁大库西侧到宫墙之间是内阁办公室,叫做内阁大堂,明代时期的内阁就在此办公。内阁大堂院子坐北朝南,在协和门外大路上看不见它的大门,只能看见大堂背后的一座厕所。紫禁城协会那里门不开,诸客莫进。我只能顺着西边厕所边的小路走到它的南边,想过去看看究竟。结果内阁大堂这边的门也被锁了,夹道那里成了车库,工作人员的自行车库。

只好退出来,站在协和门台基上向内阁大堂里面张望。连项背都看不见,只能看见屋顶。

明代时,这里的内阁大臣们和司礼监宦官们是二个集团,互相争夺权力。宦官由于和皇上更近,也因为知道皇帝更多恶心事,他们就会得到皇帝更多信任,往往会比内阁大臣实权更大。明代有名的王振、汪直和魏忠贤就都是权力通天的宦官。明代各地奏章先送到上面这个院子里的内阁,阁员把阅后的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上,叫做票拟。票拟过的奏章送给皇上,皇上对内阁建议以朱笔批注形成上谕,这是批红。皇上经常只批几本,剩下的阁票由司礼监大太监代批红。表面上是太监代皇上批红,实际上有内廷宦官牵制外朝内阁的作用。到嘉靖时期达到顶峰,司礼监和内阁互斗激烈。嘉靖死后,皇三子裕王朱载坖(念继)继位做了隆庆帝。六年之后朱载坖长子朱翊钧继位做了万历帝。万历帝登基时只有十岁,内阁首辅张居正组织票拟,司礼监大太监冯保代理批红。张居正和冯保都出自裕王府,两人关系无间。万历帝头十年这段时间是明代内阁和宦官之间配合最默契的时候,张居正的N多改革之策得以推行,国力大增。明朝朝政制度非常完善,对西方也有很大影响,西方的内阁也是向明朝学来的,而西方的首相就是明朝的内阁首辅。

协和门出来路南是内阁大库,路北是一片树林,但不是“祇树林(念骑树林)”。你会发现树林里有一条大路,通往一座宫门。

这是文华门,文华门内那就是文华殿。文华门是一座面朝南的屋宇式大门,面阔五间进深二间,中间的明间和东西次间开门,一大二小。梢间封闭,下面是槛墙,上面是隔扇窗。中柱间设门扇。这种大门也可以叫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,门扇在中柱之间时也叫中柱大门。屋顶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,横枋竖梁上都有双龙和玺彩绘。大门下面有五尺高青砖基座,白石月台,正面三路垂带踏跺,中间一路有丹陛石,对着的大路中间就是御路呗。

彻上明造,斗拱抬梁结构。站在门殿往里看,有月台直通正殿文华殿。

文华殿是工字形平面,前殿文华殿,面阔五间进深三间,前面有月台,上面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。明间六扇六抹隔扇门,次间和梢间是槛墙槛窗。门窗的棂花都是最高规格的三交六椀。

后殿是主敬殿,面阔五间进深二间。后殿的匾挂在穿廊内。

前殿两侧有东西配殿,看看东配殿的额匾,叫做本仁殿,现在是故宫书店的门市部之一。

文华殿是明初朱棣所建,工字形平面让我想起了后三宫的平面布局。上次说过,明初的后三宫是没有中间交泰殿的,前面的乾清宫和后面的坤宁宫之间也是一个穿廊连接。嘉靖二十一年(公元1542年)发生壬寅宫变,宫女们深夜拥入乾清宫要勒死正在打呼噜流哈喇子的嘉靖帝,结果手忙脚乱力道不逮。最后是有人从乾清宫后门顺着穿廊跑到坤宁宫叫醒了酣睡的方皇后,皇后还是顺着这个穿廊从坤宁宫跑到乾清宫救驾。前面还说过,嘉靖三十六年乾清宫大火后重建时,后面的穿堂改成了交泰殿。所以,文华殿就是明初按照内廷帝后二宫格式建造的,而且延续至今。看到文华殿就差不多可以知道明初乾清宫和坤宁宫的模样,只是现在穿廊内挂上了展板,从里面看不见窗户了。

明代的时候,这文华殿是皇上的便殿,就是像唐代大明宫里金銮殿那样的地方,皇上来这里躲清静休闲。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,功能是辅导太子读书。太子成年之后,皇上老爹让他参与点政事,太子就在这里办理皇上交办之事。这个叫做“践祚”,祚就是帝位。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,皇上开办讲习所,地点就在这文华殿。皇上定期宣来翰林院学究或者国子监校长来讲书或者史,还要求内阁成员、六部尚书等高级干部一起听讲,这个叫做经筵。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政治局集体学习。经筵的“筵”说的是课后给讲课先生在协和门有酒肉招待,那时的协和门叫做左顺门。翰林院还在这里举办殿试判卷。明末闯王进宫放火,文华殿被焚毁。

清康熙二十多年,按明制重建文华殿给太子胤礽读书,任命了文华殿大学士。康熙在明代档案中查阅文华殿用场,然后照样办理,也在文华殿办经筵。清代太子不在文华殿践祚,因为康熙幼年登基;胤礽作乱导致雍正终止公开立储,之后无有清太子,胤礽成为清代唯一的太子。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可比明代的牛,是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一,正一品,辅助皇上管理朝政。文华殿大学士好像还是几人中级别最高的,和珅就挂过这个名,李鸿章也做过文华殿大学士。这三殿三阁是保和殿、武英殿、文华殿、体仁阁、文渊阁和东阁。武英殿在和文华殿相对应的外朝西路,体仁阁就是太和殿的东配殿,文渊阁在文华殿后面,东阁应该就是内阁大堂 。内阁大堂也叫大学士堂,那就是东阁大学士呗。

文华殿现在做了展馆,曾经做过陶瓷馆,现在是书画馆。明清皇宫书画收藏无数,多是清代进宫的,而且乾隆朝居多。明代从元皇宫缴获的书画仅仅是被当作了战利品,明代皇帝们颇输文采,对书画兴趣不多。明宫书画基本都是缴获的,包括从大臣那里缴获的。万历帝朱翊钧就在他的老师张居正死后,从其家中缴获大批书画,都被藏于深宫,既不自赏,亦不示人。到了清代,满人对汉文化有狂热的崇拜,把世上大部分明书贵画都收入宫中。乾隆帝不仅收藏,还常拿出来瞪着眼睛往死里看。他把三幅历史名帖放在枕边,还给那个角落题名“三希堂”,就是晋代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、王献之的《中秋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。不过,清初皇上鉴赏力低下时,也常常被骗。康熙朝有一个后来升到正一品的汉臣高士奇,他给康熙讲授汉文化,还经常贡献古字画。这些字画里就常有赝品充斥,但都是高仿。他自己有一本《江村书画目》,记录了他过手的书画,有的标注“不真,送人用”;有的标注“妙品,秘藏”;有的标注“真迹,神品,秘藏”。还有标注“赝而佳可以收拾进内”,就是打算给康熙的高仿。最后,高士奇的这些藏画都在其死后进了内。乾隆帝也被狠狠骗过,有人二千两银子卖给他一幅赝品《富春山居图》子明卷,就是元代黄公望的惊世大作,相当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。他不辩真伪,认为是真迹。后来得到这幅画的真迹“无用师卷”后,反倒咬定子明卷是真迹,被大臣们窃笑。此画的真伪二本现在都在台北故宫。乾隆搜尽天下书画后,清宫最后收藏的名画是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是嘉庆四年(公元1799年)从和珅的走狗家里抄家得到。目前故宫收藏中最早的绘画是隋代展子虞的《春游图》,绢本,设色,带宋徽宗瘦金体题跋。中国古代著名书画能传到今天的都是极为珍贵的,很多很多都被皇家毁了。南朝承圣三年(公元555年),西魏宇文泰派兵包围江陵,梁元帝萧绎城破前将东阁十四万书画典籍付之一炬,是为“江陵焚书”事件。历史上毁于战火的书画珍品不计其数。

疫情期间我来的时候,文华殿里正在办“苏轼主题书画特展”,叫做“千古风流人物”。

看看苏轼的行书原版《王晋卿帖》。苏轼做人正大光明,从不藏着掖着,他的字也是锋芒毕露。

苏轼书画展结束后,文华殿就关闭了,说是布置新展。疫情高峰过去之后,新展开张,叫做《庙堂仪范》,给大家看的是故宫馆藏人物画。既然是人物画,那肯定要有皇上的画像。看看明太祖朱元璋。

宫中所藏朱元璋画像有二张俊像,一全身、一半身,上面这幅是全身的。宫中所藏还有十一幅丑像,下巴向前进的鞋拔子脸,还一脸的钩疙瘩K。据说丑像写真度更高,史记明太祖是“五岳朝天”面孔。说朱元璋报名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时,郭子兴见他“状貌奇伟,异常人”。连麻衣术士都说他“公相贵不可言”。

这是他年轻时的画像,工笔,极细腻。仔细看他的龙袍,和朱元璋的完全不一样,明清龙袍之差距。

这说的是一段故事。灭夏建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有仁义之心,他还是夏属商侯时,一次郊游见有鸟民结网兜禽,其网四面合围。那鸟民还祷曰:东西南北、天上地下的鸟禽,都入我网。成汤见他如此灭绝,便也结一网,却网开三面。也祷曰:你们快往那三面逃吧,不想活的可以入我网。众人见成汤如此仁义,便纷纷来投,汤渐成大势,赢了天下。

明代嘉靖十七年(公元1538年),在文华殿后面盖了一座圣济殿。“济”是悬壶济世的济,圣济一般都是指医或药。此前,皇家药房叫御药房,盖起圣济殿后,御药房改称圣济殿。圣济殿也是祭祀历代名医的地方。闯王放火烧宫后,圣济殿也毁于一炬。清代的皇家药房搬到了内宫,就是坤宁宫西庑殿北端的那座寿药房;御药房在乾清宫东庑殿。御药房的上级机关是太医院,明清的太医院是在东郊民巷西口,大概是现在天安门派出所那个位置。太医院在宫里有门诊部,在东华门内墙根儿底下,上驷院北面,靠着内金水河沿。上驷院是皇家马厩,弼马温应该在这里上班。太医院有专门给皇上和家属看病的专家,他们是在乾清宫东庑廊的御药房值班。看看上驷院和太医院门诊部,

明初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,朱棣委托内阁首辅谢缙招人编纂中华典籍大全,一年后得《文献大成》。朱棣翻了一下觉得太单薄,他就又宣来道衍和尚姚广孝负责监督谢缙修订扩编。永乐五年,朱棣亲自审阅定稿,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这部大典只有一套正本一万多册,朱棣将永乐正本带进北京,藏在文楼,就是现在的太和殿东配殿体仁阁。嘉靖三十六年(公元1557年)宫中大火后,嘉靖帝怕大典有失,就又雇人誊写了一套嘉靖副本。然后把正本藏文楼,副本藏在皇史宬。据说嘉靖帝热烈喜爱《永乐大典》,强烈要求将正本陪葬于他的永陵。结果,嘉靖帝下葬时誊写工程未竣,只完成八千册。清代接手的时候,发现明文楼里没有永乐正本,皇史宬里只有八千册嘉靖副本。嘉靖副本《永乐大典》在清代散失,现在大概还剩四百册在八个国家,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只有一百六十册。

你别看明《永乐大典》如此庞大的巨制,人家清乾隆帝还对其颇不以为然。乾隆三十八年(公元1773年),皇上下令组建四库全书馆,任命皇六子永瑢为总裁,东阁大学士梁国治为副总裁。那个网红和珅在乾隆四十五年也做过四库全书馆总裁,当时他是内阁首席大学士。另一个网红纪晓岚从头至尾担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,总裁是管理岗,总纂是专业负责人。为了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乾隆三十九年谕令盖藏书楼。选地看中了文华殿后面的圣济殿废墟,四十一年在这里建成了大楼,御题“文渊阁”。这四库说的是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。经不是唐僧取回来的那个经,而是儒家名著,包括《易经》和《诗经》。史就是史书和通鉴,包括二十四史。子就是诸子百家的文章,非常杂,包括农林牧渔、占卜算命、琴棋菜谱等。集是文集,包括诗词歌赋和小说,唐僧取回来的经在这一部分。

文渊阁是一座五尺高青砖基座上的二层楼,外面看是二层,其实腰檐那里肯定是有一个暗层的,也就是说里面实际是三层。面阔五间半进深二间,斗拱抬梁结构,楼上是带绿剪边的黑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,楼下单檐硬山顶前檐廊。檐廊下那个不叫栏杆,而是叫做回字楣子,上面横枋下有倒挂楣子。腰檐之上的绿色琉璃腰围再上面没有看到斗拱结构,之上的二层外也没有平座栏杆。这座文渊阁的构造和体仁阁、弘义阁完全不同,它更像是一座楼而不是阁。正面明间前有垂带踏跺,没有丹陛石。这座楼很特殊,它是面阔五间半,明间不在中间,西面多出来半间是尽间。为了让乾隆坐在明间内宝座上是在殿中间,在西梢间和尽间之间加一堵墙,墙后尽间内是楼梯。有人说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,那半间房就是文渊阁的这个半间。可是文渊阁进深二间,那这二个半间加起来还是一间呀。其实应该四根柱子带房顶就算一间,那个半间就是一个传说。上世纪七十年代故宫调查时,数出来一共八千七百零七间房。这座文渊阁整座楼的木结构都刷成了绿色,横枋上是苏式旋子彩绘而不是和玺彩绘。这座楼看上去不像是皇宫建筑,更像是一座园林建筑。楼前有一座水池,周围是一圈汉白玉栏杆,池中央有石拱桥。按照圆池方沼之说,这个水池应称鱼沼,

乾隆取文渊阁之名是从明代学来的,明皇宫里当初也是有一座文渊阁的,也是用于藏书。各行各业的道听途说那座明文渊阁不知仅是一个雅号还是确有此楼,经过考古专家在文华殿一带深挖,基本确认明代文渊阁是文华殿南面现在内阁大库那片楼。明代文渊阁实际上是藏书楼,是类似于南池子路口皇史宬那样的砖石结构二层楼,铁制门窗,无木,火不可攻。明代实际文渊阁只是藏书库房,并不是真正的楼阁,致各方人等多有笔墨谬误。所以,乾隆建藏书楼取名文渊阁并非杜撰,实有明代书库为据。乾隆把明代皇家书库文渊阁建成了一座真正的藏书楼。

乾隆除了在这里搭建文渊阁存放《四库全书》,还在多地建藏书楼,包括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,加上文渊阁叫北方四阁。南方也建了藏书楼,包括扬州行宫的文汇阁、镇江金山的文宗阁和杭州西湖边的文澜阁,叫做江南三阁。这就是清代所谓的四库七阁,存放《四库全书》的七座藏书阁。这七座藏书阁的名字中除了“文”都有一个带三点水的字,也是乾隆想以此避火。你别说,老乾这招还算管用,这几座藏书阁都不曾雷击而火。被烧的都是坏人手工纵火,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坏人。

这七座藏书阁都是模仿宁波范家藏书的天一阁。明嘉靖十一年(公元1532年),宁波出了一位进士叫范钦。范钦中进士肯定是因为爱读书,他家有钱,不像孔乙己那样窃书,范钦都是买书。买书多了他就藏书,范钦就建了三间大瓦房叫东明草堂。他到处做官,就到处继续搜罗各种图书。这个范钦爱读书,却不太爱做官。他到嘉靖三十九年在南赣副都御史任上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,他不去上任,却辞了官回家收拾他的藏书,带回家好多好多为官多年在各地收到的图书。前二年,我去邯郸观赏广府古城,游记里面提到当地的地方志《广平府志》。《广平府志》是明成化年间广平知府秦民悦编纂,后来嘉靖年间出增补版。范钦辞官回乡就带回了这部嘉靖版的《广平府志》,是现存最早版的地方府志。范钦回乡之后,因为藏书太多,东明草堂装不下了,他就在家宅中又搭盖了一座藏书楼叫天一阁,藏书七万多卷。范钦的后代一直都在延续藏书的家风,天一阁是私人藏书馆,而且是在私宅中,所以不对外开放。直到清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,提出“天下为主君为客”的梨山先生黄宗羲(念西)进入天一阁看书,这是外姓人第一次进入天一阁。由此,天一阁声名鹊起,被乾隆知道。乾隆听说这天一阁藏书一百多年,料想此楼一定宜藏书。他便派人去丈量、测绘,回来就在各处照样盖了四库七阁。天一阁为《四库全书》贡献藏书六、七百卷,还允许纪晓岚入阁看书。清代扬州曾有马氏兄弟藏书馆,叫做小玲珑山馆。它的规模比天一阁还大,藏书过十万,给乾隆《四库全书》捐书也比天一阁多。二马之后,马家破败,藏书楼卖给了邻居盐帮大佬黄至筠(念匀)。黄至筠将小玲珑山馆藏书楼搬到自己宅中,做了丛书楼。此楼现在还有,就是扬州个园中的丛书楼。这是藏书楼的故事。

乾隆选圣济殿遗址盖文渊阁有他的道理,一来因为前面就是文华殿,很有文化;二来圣济殿遗址前面有一条河。天一阁前面是有一个水塘的,这文渊阁前面也有水。文渊阁前面的鱼沼是内金水河的一部分,内金水河从太和门前向东流出协和门向北拐,然后在文渊阁西向东拐,流过文渊阁前面,最后向南拐流入筒子河。我觉着这条河原来应该是从文华门前流过,是老乾给它改了道到文渊阁前。

文渊阁通体外装饰都是冷色,屋顶还用了黑色琉璃瓦。黑色代表五行中的水,在屋顶用水镇压,有克火防灾之意。文渊阁冷色调建筑东侧却有一座暖色调红墙金瓦的亭子,过去看看。

这是一座碑亭,斗拱抬梁结构,柱外填实体墙。它的上面是四角盔顶,覆钵脊刹,很特殊。皇宫里的房子各种屋顶都有,单檐重檐、庑殿歇山、硬山悬山,每种屋顶都不止一座房,即使不常见的空心盝顶都是所有井亭都用。单单这个盔顶,不仅不常见,而且皇宫里仅此一处。亭里的石碑上刻着乾隆的《文渊阁记》,字数不少。

《四库全书》这项文化工程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策划,到四十七年完成了初稿,五十七年才算竣工,整个工期历经二十年。乾隆对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非常得意,它比《永乐大典》规模大很多,收编了截至当时的中华文化典籍将近八万卷。乾隆雇了大量抄手抄写了七套,分储在四库七阁。第一套完工后就藏在这座文渊阁,乾隆不仅御制《文渊阁记》一篇,还请所有参与的编辑人员和抄手代表在文渊阁大吃了一顿。餐中给抄手们每人端来一碗馄饨,川籍抄手们回乡后极力夸赞其味不凡。此后,蜀人便把馄饨称作“抄手儿”。这是戏说。湖南人包馄饨时,把馄饨皮放在左手心,右手持一支箸在馅碗里蘸上肉馅,把这支箸抹在左手馄饨皮,左手握上一转右手的箸儿,然后抓着两边一捏,一只馄饨便成。因为抄着手包馄饨,湖南也把馄饨叫抄手。

乾隆编纂《四库全书》虽然包罗万象,却也是毁掉了不少他不喜欢的文字,禁书肯定是没在这里。而且,很多文字被篡改,所以说《四库全书》也有编书毁史的黑暗面。这一方面,纪晓岚是乾隆的帮凶。四库七阁的版本中,文渊阁版现在台湾;全部原装的文津阁版在北图,内含嘉庆初年增补,是现在国图的镇馆之宝;文溯阁版在甘肃省图;文澜阁版在浙江省图。其它版本都毁于战火。

满清皇上礼数多,而且凡事都要祭告祖宗。清帝在文华殿办经筵时,先要领众人从角门走到文华殿东侧的传心殿去给祖宗行礼,这个叫做祭告礼。传心殿是文华殿东面的一个院落,里面当然要有几间房,最厉害的那间房就叫传心殿。传心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,和文华殿一样,但是开间小很多。里面供着一些牌位,都是皇帝的榜样,称作皇师、帝师和王师。皇师有三位:伏羲、神农和轩辕;帝师有二位:尧和舜;王师有四位:大禹、成汤和文武周王,还有武王之弟周公旦;孔子从祀。皇上主祭,主要是禀告先师们:我一定照你们的样治国,做明君。我后面这些人是我请来的先生,他们给我宣讲你们的理论。如果我将来有做得不对的地方,那都是他们给教坏的,你一定要惩罚他们,不要怪我。传心殿的“传心”取意自《尚书》中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 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,这就是舜传位于禹时的十六字心传。

传心殿院内有一眼井,叫做“大庖井”。大庖井的水据说十分甘冽,接近琼浆,皇宫里故有“玉泉第一,大庖第二”之说,说明其水之甘仅次于玉泉山水。大庖井的井亭很特殊,宫内的所有井亭基本都是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盝顶,御花园里东西两座井亭是黄色琉璃瓦八角攒尖盝顶。而大庖井亭却是黄色琉璃瓦卷棚悬山顶,中间有天窗。这个式样的井亭在故宫里还有一处,后面再说。既然大庖井如此特殊,明清皇家便每年十月在此祭祀井神,民间以柳毅为井神,其原井在洞庭湖畔。

传心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办公场所,游人轻易不让靠近,怕惊着工作人员办公事。只能站在远处看一眼外墙和院门。